發(fā)布時間:2015-5-28 8:38:02 來源:本站 瀏覽量:11198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民間故事、傳說多為口頭流傳。揚州方言和民間故事的關系不僅表現(xiàn)在這些故事用方言流傳,還表現(xiàn)在有的故事來源于方言詞或者有的方言詞來源于故事,亦或是故事借助于方言得以廣泛傳播,其中的人物形象得以豐滿,并廣為流傳。
“神氣六國”一詞在揚州方言中使用頻率較高,也讓不懂揚州方言的人感到好奇,神氣是誰神氣?六國又是哪六國?“神氣六國”出自先秦“蘇秦配六國相印”的典故。據(jù)《戰(zhàn)國策》記載,蘇秦第一次出山,試圖勸說秦國國君秦惠王借著秦國的有利地形,把函谷關打開進攻別國,而倘若別國進犯,只需關閉城門即可。地利人和都占盡,加之秦國發(fā)達的農(nóng)業(yè),便可干一番大事業(yè)。而歷史上,秦惠王是一個胸無大志、十分“守成”的君王,故蘇秦并未得到重用,直到他當?shù)魜頃r攜帶的皮大衣,用盡盤纏,不得已只好落魄回家。結(jié)果遭遇“妻不下紝,嫂不為炊,父母不與言”的冷遇。蘇秦受此打擊,心中燃起對秦惠王的怨恨,便奮發(fā)讀書,“頭懸梁,錐刺股”。幾年后,蘇秦第二次出山,說服趙國的侯王聯(lián)合其他五個國家,與之結(jié)為聯(lián)盟,共同對付秦國。蘇秦成功游說五國,將六個國家的相印全部收入囊中,身掛六國相印。故揚州人口中的“神氣六國”,神氣說的是蘇秦,六國是指齊、楚、燕、韓、趙、魏這六個國家。比喻人故作神氣的樣子。如:“像個大人神氣六國的。”
揚州方言中有一句婦孺皆知的成語——“波斯獻寶”,常指“搬弄、炫耀自己的寶物”,含譏諷之意。揚州方言中意指把自以為好的東西拿出來或給人看。
波斯寶物由來已久,西漢時已有“玻璃珠”等傳入中土。北魏前后,波斯商使遠道貢獻來的玻璃壺、盤等用具,羅馬等的珍稀寶物等,如潮涌入。唐代,揚州不僅為國際最有名的經(jīng)濟都會之一,且為海外貿(mào)易的重要口岸,胡商在這里興販謀利。1965年,考古工作者在揚州征集到了一件雙耳綠釉大陶壺,后又陸續(xù)發(fā)現(xiàn)和采集到了二三百片相同的陶片標本,經(jīng)過研究,這批陶器在胎色、胎質(zhì)以及化學成分等方面都與中國綠釉陶器有明顯區(qū)別,屬于仿制波斯產(chǎn)品。陶片多出土于晚唐、五代地層內(nèi),伴出遺物均屬中晚唐或五代時期,表明8世紀晚期至9世紀波斯陶器流入中國。
明代“波斯獻寶”還是一種舞蹈?!睹鲬椬谛袠穲D》中有一組“胡人獻寶”:一胡人牽一頭獅子(人扮),四胡人隨后,其中有二胡人頭發(fā)卷曲,著靴,每人手捧寶盤,上有珊瑚、象牙,另一人肩扛珊瑚,一中年胡人捧手鼓邊敲邊舞。胡人獻寶象征國力強盛、天下太平,這些胡人中應有波斯人在內(nèi)。成語“波斯獻寶”的文字出處,韋明鏵先生認為“可能是清中葉浦琳所著的《清風閘》一書”,“其用法與今天完全一樣,是含有譏諷之意的”。除了在佛經(jīng)《建中靖國續(xù)傳燈錄》中可以找到蹤跡外,又發(fā)現(xiàn)元末明初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八十八回、明末清初李漁《 》都提到“波斯獻寶”,特別是后者已有貶義色彩。再如清初東臺人徐述夔《八洞天》“那嬰兒頸項下一團毛,又像獻寶的波斯”,充分說明明末清初“波斯獻寶”已成為揚州方言中的口頭語。
揚州方言里的“五二六三”(又作“訛二六三”)和“無而不軌”,是兩個近義的貶義詞,都含有為人不正派、不正經(jīng)之意。揚州坊間傳說楊玉環(huán)和安祿山之間有著不正當?shù)年P系,有一天兩人又在一起廝混,適逢唐明皇駕到。當時安祿山背對唐明皇,沒有發(fā)現(xiàn)皇帝到來,楊玉環(huán)只好喊到“吾(我)兒祿山見駕”以提醒安祿山,掩飾丑事。安祿山隨即轉(zhuǎn)身下跪,唐明皇說:“吾兒不跪”。后來人們就把“吾(我)兒祿山”說成“五(訛)二六三”;把“吾兒不跪”說成“無而不軌”。我們姑且不論這個故事的可靠程度,但就語言事實而言,揚州話里沒有兒化韻,有入聲,不分平舌音和翹舌音,“二、而、兒”都讀成“a”,“六、祿”“山、三”同音,“吾、五、無”“我、訛”“軌、跪”僅是聲調(diào)上的差異,它們之間由于輕聲或是連續(xù)變調(diào)的關系,在揚州話里就成了“五(訛)二六三”和“無而不軌”。當然,編這個故事的人未必清楚語言學的理論,僅是按語言事實進行杜撰。加之故事本身所說的楊玉環(huán)和安祿山之間關系不正經(jīng),使人聽起來便有幾分真實感。于是,“五二六三”(“訛二六三”)和“無而不軌”就成了揚州方言詞匯中表達“不正派,不三不四”的意思。如:“我跟你講,別一天到晚跟這些無而不軌(五二六三)的人在一塊,不學好。”
揚州方言中“三統(tǒng)一岡”意思是移動三次地方,吵一次架。“拿手”意為用手。“頂頂不歪”意為頂一頂就不會歪倒。這幾個方言詞均源于吉高的事故,主人翁吉高是個類似阿凡提的漢族機智人物。吉高故事之所以得以廣泛流傳,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借以方言的諧音造成歧義使財主上當,使窮人得到好處。如他對財主說他每天搓繩子是“三統(tǒng)一岡”,而財主以為他每天可搓三桶加上一缸;他說車水“拿手”,實為“用手車水”之意,財主則以為他很會車水;他說他堆草堆“頂頂不歪”,意思是他堆的草堆要用其他東西頂一頂才不會歪倒,財主則以為他堆的草堆可筆直到頂。這樣,吉高盡管繩子沒有搓,水沒有車多少,草堆堆得七倒八歪,但由于吉高有言在先,財主無奈之下不得不付工錢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
www.gzhxlykj.com